老大爷参加高考,估分很高,成绩出来后竟是这样!

千军万马独木桥,这就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高考。
高考是一个令人又喜又恨的事情,喜的是它很公平,让寒门子弟有出人头地的机会,恨的是它太残酷,准备的过程真是难上加难!
历年高考,我们都会听说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参加高考,或者连续参加多次高考的人,今年也不例外,而且更令人惊叹!
一位84岁的老爷爷也来参加高考,本来是子孙满堂、应该享清福的年纪,但他却自称一直坚持自学,为的就是能够参加一次高考。
像他这个年纪的人,是没有机会或者没有资格参加高考的,老人之所以这么做,据说就是为了圆自己一个大学梦!
这位大爷叫姚克亮,平时喜欢听广播、写作,有时还能和朋友谈诗作画。退休之后实在无聊,就想圆自己一个梦。
姚大爷年轻的时候,家里没有条件读书,更没有机会参加高考,也自然上不成大学。现在退休了,就想自学参加高考,过一把大学瘾!其实,是有老年大学的,许多退休老人都在那里找乐子。
这个大爷确实不一般,高考当天,在家人的搀扶下,来到了考场,与其他考生一样,顺利完成了全部考试。
这个年纪的老人参加高考,自然也是大众的焦点,一出考场,就有人问姚大爷:能考多少分啊?
大爷自信地说:保守估计630分。
众人听了直咂舌,感觉大爷有点吹牛,但这个年纪的人,一般是不轻易开玩笑的。甚至有人附和说,没两把刷子,谁敢来参加高考!
当然,估分也不一定就准,不少同学考试估分就与自己的实际成绩差很多!
有好事者一直持续关注大爷的高考成绩。
等高考成线出来后,众人一看傻了眼,不但奇迹没有出现,而且还让人大跌眼镜。大爷不但没有考出自己所说的630分,而只考了26分,连零头都不到!这下大家都无语了,怎么也得考个二、三百分啊,即使乱写也不可能得这么几分啊!
这时就有人说,老人纯粹是出来找乐子,也有人说,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,占用公共资源,纯粹扯淡!
但不管是什么原因,姚大爷的精神是可敬的!许多人,即使能活到这个年纪都是一种奢望, 谁还会有这么大的理想!
姚大爷的真实初衷,我们不需要追究,我们需要做的,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,像姚大爷一样,趁着年轻,圆一个自己的梦!
对于许多家长和孩子来说,考清华、上北大,是从小就树立的目标,但真正能走到***的却凤毛麟角!
有些孩子是倒在了智力上,有些孩子是坏在了习惯上,有些孩子是毁在了懒惰上,有些孩子是差在了方法上,结果**终不仅与清北无缘,甚至连一所普通大学都考不上!
为了能够圆自己的大学梦,许多家长和孩子也是拼了!
2021年,河南首封清华录取通知书,是一个女孩,叫阴柯宇,在通知书送达现场,阴柯宇和父亲共同拆开通知书,当记者问父亲心情如何时,父亲的凡尔赛发言火了:“非常好,感觉这是孩子应该得的,学习上我们没有掺和过,他们有自己的方法,我们只是做好后勤工作!”
2019年,那个背了2000多首诗词、曾在第二季《中国诗词大会》上一举夺魁的上海女孩武亦姝,高考分数613分,被清华大学录取。武亦姝的妈妈说:“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,父母做什么,孩子就跟着做什么,其实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妈!”
这里所说的拼爹妈,是指父母的教育观念,生活方式以及处理事情的方法!
还有2015年,衡中刘嘉森,逆袭成为年级***,他在《等你在清华北大》这本书中,总结了自己的学习方法:要有坚定的信念,不能半途而废,时刻告诉自己“我能行”;及时总结自己的优势和弱点,时刻查漏补缺;整理错题,学会举一反三,争取下次遇到不再犯错,错题本是个好东西。
陕西省理科***名李宁宁,在《等你在清华北大》中分享:首先要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;其次在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中,一定要多读书,多积累,培养自己的语感,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;再一个就是要制作学习计划,总结之前的不足。
除了刘嘉森和李宁宁外,《等你在清华北大》这套书中,还有100多位清华北大的学生分享自己的高考秘诀,例如,如何高效率的学习,怎样在一周内又快又准地背诵1000个单词,怎样简洁明了地回答几何证明题......以及在考试中怎样调节自己的心态,保持平稳的心态参加高考。
姚大爷的壮举、刘嘉森等学霸的成功经历无法复制,但是他们的进取精神,他们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借鉴,好的学习方法能让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**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删除内容。